于右任先生是陕西近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是具有广泛影响的国民党元老和爱国诗人、 教育家和书法家。他青年时期就勤奋好学, 立志救国, 勇敢地投身于以孙中山为首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潮流。曾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后又创办上海大学。1926 年北伐中, 赴苏联邀请冯玉祥回国, 在五原誓师, 任国民联军副总司令, 率军入陕, 解西安之围, 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总司令, 创 “红城西安” 一段历史。1931 年后, 南京政府委任他为监察院院长, 其实是束缚他的手脚, 不让他乱说乱动, 他的满腹报国的热忱只能长期在矛盾与苦闷中度过。 他一直希望国共两党能和谈, 但未能如愿, 南京政府垮台后, 他又被胁迫离开大陆到台湾, 与妻儿分隔两地。
于右任一生中非常倾慕张良勇敢的胆识、过人的智慧和超凡脱俗的风度。他在 1902 年写的 《杂感》 一诗中, 曾这样写道 “柳下爱祖国, 仲连耻帝秦。子房报国难, 椎秦气无伦。” 这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反对外国侵略、 争取祖国独立的豪情壮志。秦灭韩后, 张良倾散家财, 游历各地, 招募一大力士为韩国报仇。一次, 秦王出游, 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用铁椎冲击秦王的车队, 但误中副车。事虽未成, 但他的勇气是无与伦比的。于右任对张良这种侠义气概和勇气是大加赞赏的。
1942 年的秋天, 于右任视察西北时, 专程来到陕西留坝县庙台子镇(今已改为留侯镇) , 寻觅一直萦绕在他情感与印象中的神秘情境。 他登上了建在一百多米高的山头上的 “授书楼” , 放眼望去, 鳞次栉比的古建筑群尽收眼底, 一阵山风吹来, 林涛好似仙乐。远处溪水潺潺, 空气格外醇香,真是人间仙境。于右任不禁想起这个传奇性人物一生留下足可以传颂千古的史话, 博浪沙巨锤行刺秦始皇、 明修栈道, 暗度陈仓、 楚汉相争, 鸿沟为界等等。 他一直是刘邦的总参谋长, 被刘邦誉为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 而他功成身退, 明哲保身, 成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于右任先生于是草书疾笔题碑 “送秦一椎, 辞汉万户” , 寥寥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张良的一生。
1948 年 2 月, 于右任先生路过留坝, 他再次来到紫柏山脚下的张良庙。 从 “进履桥” 进去, 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碣的前、 后过庭, 进入雄伟庄严的大殿。一眼望见 4 个金光灿烂的大字 “帝王之师” , 彰显张良聪明才智,他想起唐李商隐诗云: “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 。庙内大殿供奉着张良的塑像, 道骨仙肌, 智慧卓然。 从正殿出来, 他游览了北花园、 南花园, 经过池中的六角辟谷亭, 看见园北有一巨石, 上刻行书 “英雄神仙” , 苍劲有力,赫然夺目, 他走进巨石旁的拜石亭。拜石亭呈六角形, 宝塔盔顶, 筒瓦垂脊。 亭内设有汉白玉琢制的半圆石桌、 鼓形石凳、 精巧的石茶几, 使人感到素雅清凉。墙上镶嵌着明代隆庆五年 (1571 年) 制作的 《怀山歌》 石碑一通。拜石亭之名, 乃取自张良拜黄石公为师的意思。 《史记 · 留侯世家》 记载, 黄石公于圮桥授予张良 《太公兵法》 时, 告诉张良: “十三年, 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 黄石即我矣!” 十三年后, 张良到济北, 果然见到谷城山下一堆黄石, 于是便取黄石供奉于祠堂。 张良死后, 黄石与之合葬墓中。 于右任于是挥笔题下了: “不从赤松子, 安报黄石公” 的行草楹联, 此联短劲有力, 融儒道为一体, 含蓄地表达了文人气节。
于右任先生这次来张良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张良庙之行,从解放后,他的足迹再也没踏上这片让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他于 1964 年 11 月10 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 85 岁。其亲属从一个铁箱中发现早在 1962年 1 月写的两张纸条, 一张上写着: “我百年之后, 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 可以时时望大陆。 ” 另一张上写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他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对故乡、 对大陆的怀念之情, 也表达了台湾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我们坚信, 台湾迟早要回归祖国, 到大陆与台湾统一的那天, 我们不要忘记告祭这位热诚的爱国者。 他的两次张良庙之行, 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记忆中, 他的两幅撰题联将与汉张留侯祠万古长存与紫柏山下。
(刘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