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张的张良庙游记

汉张留侯祠,俗称“张良庙”,始建于东汉末年,为张良的第十世孙张鲁在汉中割据称王时所建。因为张良曾被刘邦封为留侯,所以这座祠庙称“汉张留侯祠”,位于陕西汉中留坝县境内,距离县城十七公里,祠庙建在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下,紧邻古蜀道陈仓道(编者注:应为“连云道”),就是今天的川陕公路,这里五山环抱,二水夹流,环境清幽。


张良,字子房,出生年无据可查,卒于公元前186年,“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两位是同样名垂青史的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和韩信。西汉建立之初,张良便功成身退,来到紫柏山隐居辟谷,躬耕田亩,传说最后得道成仙。张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最后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高风亮节”受历代称颂,张良庙建成1700多年来,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香火从未间断。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专门为张良单独列传,即《留侯世家》。


历史上关于张良的典故流传得很多,和张良有关的成语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比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事件虽然韩信是“主角”,但是据史料记载,这个策略出自张良。张良为西汉王朝立下不世之功,但是他从刘邦起兵反秦到西汉立国都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相当于是汉高祖刘邦的“高级顾问”或者“参谋”,只是出谋划策,辅佐刘邦确定大的“战略方针”。

我们印象中的张良是位谋士、文人,其实年轻时张良也曾是一位“热血青年”,是“荆轲式”的人物,曾刺杀过秦始皇。不过张良不是自己动手,他毕竟是“一介书生”,不是习武之人。但是张良有钱,他的祖上是战国时期韩国的世家贵族,祖父开地,父亲平都担任过韩国的相国,共辅佐五位韩国君王。韩国在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大业中被灭以后,张良立志要为韩国报仇,四处寻找身怀绝技的侠客,计划刺杀秦始皇。最后张良找到了一位“擅使铁椎”的大力士,以重金为酬劳,请他行刺秦始皇。

张良谋划的刺杀行动也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博浪飞椎”,李白曾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秦始皇当年巡游到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张良请的大力士找准时机出手了,将120斤重的大铁椎抛向了秦始皇的车队,一击即中。不过秦始皇因为遭遇过多次暗杀,早有防备,每次出巡会有几辆完全一样的车同行,让刺客无法准确找到目标。而张良的大力士砸中的刚好不是秦始皇坐的那辆宫车,行动失败。

于是张良开始了逃亡之路,隐姓埋名来到了江苏下邳(大约在今天江苏的睢宁北部),并在圯桥偶遇了传说中的黄石老人,也就是黄石公。经过一系列考验,黄石公授予张良《太公兵法》,这是西周时期姜子牙流传下来的兵书。张良潜心研究、领悟,没过多久,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起义,张良加入了刘邦集团,依靠《太公兵法》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之中,帮助刘邦消灭各路诸侯,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政权。


天下大势初定之后,按张良的功劳是完全可以封王拜相的,刘邦让他在齐国境内(现在的山东)任选地盘为王,享三万户食邑(三万户人家的税收都归张良)。但是张良辞让了,他只要了个“侯爵”,并且选了他和刘邦当年相识的一个小地方,江苏沛县的“留城”,甘愿作一个“万户侯”,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不过张良也没有在留城享受封赏,而是选择隐退,一是经过多年奔波,他的身体积劳成疾,已经无力再操劳国事,需要休养。第二个原因也许是张良看到了韩信等开国功臣的悲惨结局,而选择远离朝政,不问世事,图个清静。张良来到了秦岭以南的紫柏山过起了田园生活,摒弃人间万事,潜心研究道家的黄老之学,静居行气,专心悟道,安享晚年。

公元前186年(一说是前185年),“后刘邦时代”吕后执政时期,张良在紫柏山病逝,谥号“文成侯”。关于张良死后葬于何处,正史没有明确记载,全国有河南兰考、山东微山等多处张良墓,到底哪一座是真的尚无定论。四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良的十世孙,张鲁割据汉中三十年,自立为王,他感念先祖不以盖世之功受封,不恋庙堂高位的超凡品德,在张良当年隐居辟谷的紫柏山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

此后一千多年的风雨中,张良庙屡毁屡建,现存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共有九大院落,一百五十六间房舍,总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最外面的砖砌牌楼是张良庙的标志性建筑,牌楼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五重垛拱,简瓦裹脊,券门上方醒目的“汉张留侯祠”五个大字为清代蔡文瑾题写。

大门和第二道门之间是一座桥,名为“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给黄石公进履”之意,张良当年曾在江苏下邳圯桥下为黄石公捡鞋,这是黄石公在考验张良,除了让张良为自己捡鞋,他还多次比张良早到约定见面的地点,以此来“鞭策”这位很有潜质的“后辈”,通过考验后,才将《太公兵法》相授。

进入庙内,左右分别是钟、鼓楼,向北是大殿院,正北为大殿,雄伟庄严,殿内供张良像。大殿门额书“帝王之师”,两侧对联为“毕生彪炳功勋肇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禋祀端由辟谷开。”张良的才智无愧于“帝师”的称号,刘邦对他也格外尊敬,在任何场合都称呼张良为“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人称一个人的字一是关系亲近,二是表示对其极为尊重。刘邦是市井无赖出身,没念过几天书,他对别人都是直呼其名,甚至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的,唯独对张良,一直都是毕恭毕敬,即使他当了皇帝后,可见张良在刘邦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样一位被誉为“千古第一谋臣”的先贤,后世极为敬仰,祠庙受到历代增修、扩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以大殿为中心向四周布局,大殿前是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大院中央是灵霄殿,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灵霄殿周围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所有殿堂门楣都悬挂历代文人名士称颂张良的匾额和楹联,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等。

大殿左侧向东为北花园,园中遍植古树名木、花香四溢,园内有六角亭,称拜石亭,亭内嵌有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作立《怀山好》石碑一方。亭旁边立有一通古碑,上面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碑高2.6米,宽0.84米。


大殿右侧是方丈院、南花园,南花园内有水池,池中建有一座六角亭,名曰辟谷亭。北边为五云楼,另一座四方亭叫回云亭,取“功成身退,返回云山”之意,亭前柱石刻一副对联:“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由回云亭右侧上坡,经曲折盘道六大层又逢一亭,上覆苇草,名曰“草亭”。

再经过十多层盘道,登上一座山顶就是“授书楼”,这里是紫柏山中峰,也是整座张良庙的制高点。“授书楼”意指黄石公在圯桥为张良授《太公兵法》的典故。楼阁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两层阁楼,八角重檐,展翅欲飞,台基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离地百米,显得高雅别致,凌顶举目,天地之间,谷幽漳明,神意飘然。

在授书楼盘道半山腰,有多处摩崖石刻,大多为官员和文人所留,明代的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近代的于右任、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张良庙内共有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木、石刻对联三十多幅,木匾五十多面,大多为歌颂张留侯的高风亮节,如于右任的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在众多楹联牌匾中最著名的当属清康熙年间,一代廉吏于成龙亲笔书写的“相国神仙”四字匾额,匾长2.26米,宽1.06米,悬挂在大殿上方,木匾四周绘有祥云彩绘图案,匾右侧题:“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部河道提督军务加六级特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又加四级于成龙敬书”,左侧为“康熙三十八年岁次乙卵仲夏月谷日”。

于成龙曾两次经过紫柏山,分别是康熙三十六年和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出于对张良的仰慕,题字刻匾,重修大殿,重塑张良金身,并请来全真派道长潘一良常驻,为张良庙看守香火,从那时起,潘一良的徒子徒孙便在此世代传袭,张良庙也成为道教全真派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