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涌龙潭坝

         

西沟, 自马道萧何月下追韩信 “寒溪夜涨” 故事发生处沿樊 (寒) 溪河进沟, 山路逶迤, 沟长约二十里, 路边坎脚的河水从沟顶桥顶石梁老林蜿蜒流出, 水清极, 两岸草木森蔽, 吊桥晃然, 一尘无染的斑驳阳光下, 河中清碧透蓝的大小深潭如串珠般陈列于河谷, 潭中光影澄澈, 列石游鱼若悬虚空, 鳞鳞可数, 河水或鸣溅于乱石、 或摇曳于浅滩、 洗濯的水溜石槽、 大小卵石晶莹剔透, 或红或黄若青若蓝, 色彩缤纷的叫人惊叹, 于是奔下河岸, 赤足于清流彩石间嬉水游玩, 坐在洁净的河石上冥想, 呼吸着清芬的树木和青草的气息, 聆听着不知名鸟儿的啼唱, 身心俱已透明, 与这青峰碧峡、 琮琤美水融为了一体, 这里的自然生态如此之好, 河水这般清泠, 一河山石那样斑斓, 超乎初入此沟人们的想象之外。

此沟旧时有便捷驿道与勉县接通,商旅马帮的驿铃曾在这道山谷间叮咚摇响。 核桃坝村、 静静坐落于青葱的河湾坝坎之上, 一湾良田沃土, 出产稻米、 小麦、 油菜, 坡前地旁长满柿、 李、 桃、 樱桃果树, 家家舍前屋后竹林摇曳, 枝干粗大, 荫盖如伞的核桃树坡前岭下比比皆是。此处因海拔略低 (五、 六百米) 气候温润, 盛产水果尤其是核桃, 该是马道镇街上核桃馍,柿饼杏干有名的缘由吧。难怪困难时期,远近逃难避荒的人走到这人称“银西沟” 的地方就驻足不走了, 山荫坡湾随便那里刨一块地, 洒下种去,就养活了一家人。 核桃坝一路坎上有一个 “石家院” , 据说是修建于清未民初的老宅子, 其主人就是自此沟走捷途长年贩运山货特产来往于勉县、 四川、 留坝、 关中的外地贩贩客帮主, 发了财后看中了这水可直舀了喝, 土可捏得出油的宝地花巨资修了一进两院两天井四面高墙森围的大宅子, 举家迁来居住。石家院门楼高轩, 石沿阶石铺天井, 石臼窝石碾石火盆, 正房、 厢房皆木柱粗大, 画檐镂窗, 脊兽翘角, 匾额对联曰 “天人合应” 、 “依仁成里 与德乃邻” 。人们在这老宅院落间徜徉, 睹石阶上布满岁月的苍苔,风韵残留的石刻木雕民居建筑, 听屋后松涛呓语, 门前溪泉轻吟。虽然主人已去, 遗址仅存, 仿佛闻触到了生活与民俗在这深山从未间断的呼吸和心跳。

沿河上行, 峰峦峥嵘、 杂树乱花, 长尾雀儿在崖木之间翩翩穿飞, 河水在坎下丛林间缓流吟唱, 从枝叶间隙偶而闪露出湛蓝的微笑。 我们不停地按动照相机快门,生怕遗落掉任何一处悸动心魂的美景……忽然眼前一片豁亮, 山湾处转过来一个数百亩大小的山中坝子来, 在清朗的阳光照射下, 嘉树成荫, 农舍醒目, 土地平旷, 刚插上新秧的水田如明镜般倒映着蓝天缓缓飘过的白云,几株不知名的古树如须发苍冉的老人站立在川坝中打量来客……这就是龙潭坝村, 再沿苇草茂密的河溪而上, 就进入了人迹罕至的老林。这里坡边林下散居着数十户农家, 门前皆清流环绕, 田畦里蒜苗、 青菜葱油水嫩, 竹篱笆中植了芍药、 大丽菊、 葵花正明媚开放, 几架猕猴桃藤叶旺密, 肥大的叶片下探露出毛茸茸的新果, 一只黑狗伸长身躯爬在青石上晒暖暖, 村民们迎着客人露出朴实的笑容。 坝前有数眼无论寒暑冬夏常年涌流不歇的泉水, 在地中汇成一潭清碧, 只见潭中泉眼处晶莹的沙粒翻搅不已, 泉水喷涌出水面形成不断开谢的花朵, 一群小鱼儿嘻戏在青苔飘曼的泉水中, 使人忍不往附身掬饮, 泉水清凉甘甜, 顿时去除了行路的焦渴, 这滋味人工包装的矿泉水怎能与之比拟? 传说有一年天下奇旱,原住在褒城县南门河坝一个深潭里的白龙也因被当地官府和豪强抽干了潭水, 无处栖身的白龙化做一位白衣书生辗转来到了这里, 在毒日下走得又累又渴的他向路边茅舍里一位孤寡的老婆婆讨水喝,老婆婆舀出屋中缸底的最后半碗水给书生喝了,书生掏出许多银子买下了老婆婆门前的一块薄地, 随后就不见了踪影, 地中就骨突突冒出了一股清泉, 泉水十分旺盛, 又清又甜, 渐渐汇成了一汪深潭, 当地百姓就取用此水饮用、 灌溉, 过上了旱涝不怕的富足日子, 此潭被当地人叫做 “龙潭” , 地方名也改成了 “龙潭坝” , 从此名闻四方。

在一位山民大哥家中, 主人实诚款待, 我们吃上了一顿正宗山里人朴素而香美的饭食, 柴锅闷洋芋米饭就凉拌山野菜 “花椒蔓” , 洋芋炕得是金黄脆香, 妙的是野菜 “花椒蔓” 怎么就那么清香细腻好吃, 叫人不忍释箸,终身难忘。

(柴秦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