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平坦幽静的入户小路舒适干净,一处处美观新颖的文化墙引人驻足,一个个整洁有序的农家小院别致温馨……走进石窑坝村,处处呈现出有景色、有故事、有内涵的蝶变,这既是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和美乡村的缩影,更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玉皇庙镇落地生根的硕果。
抓好协同发力,从“要我美”到“我要美”
玉皇庙镇瞄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目标,镇村干群齐心协力,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实行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包村、联村领导包点、镇村干部包户的“三包”机制,细化工作责任清单,明确主体责任和完成时限。针对重点范围和“整治顽疾”,以院坝说事会、村民座谈会等相结合的形式,听取民意,共商打造思路,确定打造目标。充分发挥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群体作用,形成“干部带头干、党员示范干、群众跟上干”的强大合力。聚力推动下西河、石窑坝、玉皇庙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创建,统筹推进11个村和美乡村建设,其中石窑坝村户籍的4名镇干部带头提升户容户貌,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建设舒适优美的庭院。
截至目前全镇共清理乱堆乱放150余处,拆除破旧柴舍、猪鸡圈50余处,1000余人次群众自主参与环境提升整治活动。
“旱厕不见了,臭味闻不到了,摘个菜路也好走了,再不担心柴垛挡道了,住着舒心多了。”石窑坝村村民罗光孝在自家院子里满脸笑容地细数着变化。
突出村域特色,从“颜值美”到“内在美”
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要体现乡村内在文化底蕴、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
玉皇庙村结合最美乡村路、伍房椴木香菇基地和居民聚集特点,创新打造“仙菇小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硬化旅游巷道1000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和管道950米,农户门前院落绿化种植花草1000余平方米,有效展现村域产业的“一村一品”特点。
石窑坝村围绕4000千古银杏树主题,对银杏广场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了能使游客饱览整棵古树的观景台、最佳拍照打卡的心形相框、舒缓疲惫的石子路、放置物品的折叠桌板等,以“铁锈做旧”处理,展现秋收风景田园生活景象,绘制银杏秋景画、农具展示墙等。
无论是从节点效应的“面子美”,还是从本村文化韵味及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提升的“里子厚”,都是美丽家园、和美乡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凸显群众主创,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玉皇庙镇秉持“务实简约、旧物利用、群众主创”的原则,根据农户家庭实际,利用现有旧物,结合农户提议,镇村干部及驻村队伍集思广益,制定打造方案。
村民杨本军居住在“仙菇小广场”附近,主动提出要结合周边蘑菇亭主题墙绘蘑菇,宣传产业发展,并对门口脱落瓷砖修复,院内积极搭建葡萄架,栽种草莓等庭院经济作物。
村民周利银美化了门前猕猴桃木架,悬挂上竹筒做的风铃,制作猕猴桃科普讲解二维码,起名“万人猕”,这张专属“名片”,别致又实用……
一户一景,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在户下“五清四化六改”中,处处都有村民投工投劳齐上阵的劳动身影,处处都洋溢着一种别具风味的独特美。
坚持制度赋能,从“一时美”到“常态美”
和美乡村建设,要久久为功。玉皇庙镇建立“一村一领导一干部”包抓机制和“一月一推进一评比”考核,坚持每村每月完成整治1处环境节点、培树3户“五美庭院”示范户,每周对示范创建任务和进度进行调度,每月10日前进行现场观摩点评。充分发挥村规民约、道德积分、先进表彰等奖惩机制,按照标准量化考评,对庭院建设美、示范作用强、乡风文明美的户进行积分和物质奖励,有效推动百姓富、民风淳、乡村美的和美乡村科学创建。
截至目前,全镇共打造22处村庄环境整治示范点,培树庭院经济示范户45户,扮靓扮美镇村环境。(通讯员:玉皇庙镇 高林雯 蒋能贤)